top of page

大腸直腸癌 COLORECTAL CANCER

​​根據衛生福利部105年癌症登記報告裡面指出:台灣男性10大癌症發生率排名第一;女性排名第二,連續11年總排名第一,是台灣人不容忽視的癌症。

腸癌佔所有癌症發生率約14%,男性罹癌風險高於女性,年齡好發在30~50歲,最常見的腸癌類型95%患者屬於⎡腺癌⎦,

起始於大腸或直腸的細胞發生突變而形成惡性腫瘤引發癌症。

腸癌的發生與生活方式、家族史和飲食習慣息息相關。發生率雖高,卻也是癌症中較好控制的,透過早期篩檢找到病兆,積極治療避免惡化,患者的治癒率和五年存活率達到90%以上,且因手術技術與標靶藥物的進步,轉移性的晚期患者也有不錯的治癒機會。

術後需要定期追蹤,根據統計,罹患腸癌之女性病人會有較高的機率得到乳癌、卵巢癌及子宮頸癌;男性病人罹患攝護腺癌的機率也比一般人高,因此也需留意是否有罹患另一癌症的可能。

​預防方式

在大多數罹癌的個案中,並沒有完全預防癌症發生的方式。大腸癌的危險因子如:煙癮、酒癮、家族史、肥胖等,多吃高纖蔬果與減少紅肉的攝取可以降低罹癌的風險,鈣質與維他命D的補充也可使風險下降。

美國預防醫學提出: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(NSAIDs)

例如:阿斯匹靈,可降低大腸瘜肉的生成,也會帶來副作用像是胃出血、胃潰瘍等,並非人人適用,因此需先與醫師討論使用的利弊與風險。另外,在接受大腸鏡檢查之前,需停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。


 

​病徵

腸癌的病徵最常從排便習慣看出:一段時間不明原因地

腹瀉、便秘、排便不乾淨、血便、窄或細便,腹痛(無法排氣)​、腹脹、抽筋、未刻意減重卻體重變輕、持續性的疲憊感、出現缺鐵性貧血,以上為生活中常發生的狀況,卻很常被忽略,然而,當症狀反覆發生或是持續一段時間,請與醫師討論後續的動作。

腸癌年齡好發在50歲左右,​擁有腸癌家族史的人在50歲前需做大腸檢查,大腸鏡除了透視全段大腸,也可用來移除瘜肉及採取檢體。軟式乙狀結腸鏡也可檢查瘜肉與腸癌的存在,但它只看結腸直腸的一小部分,如果偵測到異樣,仍需轉至大腸鏡檢查其餘的部分;鋇劑對比攝影與電腦斷層造影屬於影像檢查,過程中無法採樣,如發現異樣,也需轉移至大腸鏡方式檢查。

糞便潛血反應檢查糞便中是否帶有肉眼無法看見的血液,比起檢查瘜肉更能偵測到腸癌的存在。


 

​生活方式

避免攝取過量紅肉與加工食品多吃高纖蔬果類。

菸、酒,體重過重或體脂肪過高也會提高罹癌的風險。

​久坐族須留意身體的活動度,良好的運動習慣有益身心健康。


 

罹癌
​風險

一般大眾罹癌機率:

 

 

 

具有家族性癌症罹癌機率:11%可能會影響一級親屬

 

具有遺傳性癌症罹癌機率:


 

5%

11%

99%

References

bottom of page